有想像過光靠一台單車就可以去旅行嗎?

這種旅遊方式無疑比較刻苦,但沒有痛苦,怎有收穫!
單車旅行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以不快不慢的速度穿梭城鎮與鄉郊,與自然萬物連結,同吸同呼,在下坡時感受非一般的自由與速度, 至於上坡…是運動健身的時候吧,晚餐時大吃大喝也不用忌諱。

單車旅行實在也有難度之分,容易的有如租單車一日遊,高難度起上來有人可以用上數月時間環遊世界。
我認為這次蒙古之旅屬中高難度,騎行十一天,期間食宿自理,有時行經越野路段,四野荒蕪,需要儲水儲糧,統統裝掛於單車車身,隔天才抵達城鎮補給休整。

裝備

蒙古國廣袤無垠,日夜溫差大,旅途大部分時間放晴,但也有下雨的時候,
風勢強勁卻鮮有遮蔽處,這樣的氣候條件底下,出發前都針對性準備了適當的衣着及露營用具。

防曬及防風是最首要防護,最令我有感是運動太陽眼鏡。筆者以往抗佢戴太陽眼鏡,但SCOTT 太陽眼鏡長時間配戴都不會感到不適,大鏡面保護眼睛及週圍皮膚,多配一條彈性頭巾做足物理防曬。


上身每天穿OUTDOOR RESEARCH Echo Hoodie防曬衣,本來擔心SPF15 的防護性,實証透氣防曬,多天無洗滌沒有異味,當然也與當地濕度不高有關。

大風的時候添上MONTBELLRain Trekker Jacket,經典款式防水防風。

日落後氣溫下降至個位數,MONTBELL 的輕量化羽絨 Ignis Down Parka大派用場。

露營也是旅程的另一個重點,由於所有裝備都裝在車身,所以盡量挑選輕量化的裝備,其中營幕選擇了MSR Hubba LT 1,重 1.2 公斤,裝拆方便,內帳、前廳空間寬闊,內帳又有存物空間,無甚挑剔之處。

多天露營有煮食需要,今次採用傳統的油爐MSR Whisperlite International V2 Stove,油爐的優點是是容易獲得燃料,到油站將汽油裝在專用燃料樽內即可。

食物方面,預備了數包日本尾西即食脫水飯,趕時間時以沸水沖煮,能在荒涼之地吃上一口飯,盡是感恩。

在路上

蒙古單車之旅於距離首都烏蘭巴托 360 公里的哈拉和林展開,目標只有一個,十一天內用單車返回首都。

哈拉和林是以前蒙古帝國的首都,但也隨帝國覆亡而變得衰落,城內的藏傳佛教寺院 - 光顯寺就是我整個旅程唯一參觀過的景點,之後就向草原的越野路段進發,在草原上踩單車相當自由,所有路都由車行走出來,所以根本到處都是路,只要大方向正確就能到達目的地!

第一晚打算在 60 公里遠的湖邊露營,第一天露營略有失誤,携帶食水不足,而河流及湖水都相當混濁,幸好有帶來 MSR 的濾水器Trail Shot Micro Filter,濁水多濾幾次然後再煮沸,總算可以臨時用作煮食及飲用。

湖裡住了很多水鳥,日出時份,一位牧民駕著電單車在湖邊牧羊 ,他身穿傳統服飾,手持望遠鏡,指劃湖裡有很多鳥,對啊!這裡有過百浮鷗,鴨子、天鵝、鸊鷉碧波暢泳,他也是觀鳥人仕嗎?他也告訴我湖面泛起了水波是因為有大魚。

經歷了兩天美好的露營體驗後,打算到有小戈壁之稱的沙漠地帶 ,但不幸感冒發病,同時路況太過鬆散,沙子太幼太厚,車軚不足以抓地所以更改行程,改路到城鎮,住酒店休息一天,及後狀態不足,沿主幹道回去好了。

一路上都見到不少牲口的骸骨,繼而想起 Mad Max 電影系列,人類在荒漠生存只需要燃料、食物和食水,繼而引發種種資源的競爭。

不知道動物是否喜歡在這片土地生活,有廣袤的土地,有無盡的草原,對於我來說,最缺乏的是潔淨的水源及遮蔽處,特別是作為單車旅者無依無靠,只有僅限的資源,不過我沒有真的走到很荒蕪的地區,也沒有遇上很極端的天氣,所以情況還好。

另一個觀察到的問題就是過度放牧,據資料所述,在 2023 年,蒙古有 6470 萬隻牲畜。

的確,在蒙古的草原旅行,遇到的動物比人多,有些地方遠離水源,土地貧瘠,偶見白骨,牲口都一樣的存在,風起的時候,黃沙無孔不入,天氣多變,到底牠們是如何活下來的?!當然這次觀察相當片面。

無論如何,最後都能夠達成目標:
整段路程以單車行進,回到首都,走了 480 公里路。

今次獨自旅遊,思考特別多,在面對孤獨及困難時不時質問自己: 為甚麼選擇將自己置身於如此境況?

我沒有明確答案,不過經驗是逐點累積吧,面對無情的天地,人始終渺小, Be humble.

馮漢城簡介

馮漢城(阿城)

香港土生土長的生態攝影師及生態影片製作人,曾出品《Wild Hong Kong》系列生態紀錄片,及擔任香港電台本地生態紀錄片節目《大自然大不同》第二季(2021)及第三季(2022)的單元編導、攝影、剪接,亦是綠色和平出品的生態紀錄片 《山海大嶼》(2022)的編導,被本地傳媒譽為「港版discovery channel」。

阿城投入生態攝影多年,感受過與大自然相處的快樂與辛酸時刻,並覺悟到人類在自然環境中只是十分渺小,卻造成太多破壞。

阿城感嘆大自然給人類的驚喜往往是意想不到,野生物種是「活生生的藝術品」,他期盼香港人可以同心合力,守護香港獨特的野外環境。